4月28日,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北方)田间日活动、第一届中国北方(四平)农机展销会活动在四平万达嘉华酒店盛装启幕。
本次大会由四平市委、市政府主办,得到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共同支持。为期6天的活动,以“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为主题;参会人员达300余人,覆盖广、层次高;大会规模大、内容多。展会总面积达到11.88万平方米,120多户参展企业及经销商带来300多台(套)参展设备,种类齐全且高端化;6大类56台(套)农机装备田间操作展示,直观感受农机操作的便捷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生产的实用性。
四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聚焦农业机械化这一黑土地保护的关键环节,以本次大会为契机,率先在东北地区发力,努力将四平打造成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全国典范和辐射“三省一区”的“中国北方农机城”,让更多的本土农业机械和先进性成果走出四平、走向全国,发挥平台优势,促成更多地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推动农机产业区域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农机产业提档升级的隆隆引擎,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赋能。
四平工业基础雄厚,农机产业底蕴深厚,中国第一台大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诞生于此,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距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机两车一器”(收割机、装载机、鼓风机、改装车、客车、换热器)闻名全国,其中农机装备产业倍受瞩目。
1964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四平联合收割机厂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走式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东风”牌联合收割机成为四平市的一张名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不能生产大型收割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此后,四平生产的农机产品遍布全国,不仅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的需要,还远销到泰国、沙特、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平农机装备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四平联合收割机厂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农机品牌,始建于1942年,80年代发展成中国第一家、亚洲最大的联合收割机制造厂家、全国农机行业组长厂家。可以说,四平联合收割机厂是新中国联合收割机的发祥地和摇篮,同时是我国联合收割机生产制造标准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企业先后帮助建设了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桂林联合收割机厂、北京联合收割机厂等中国三大联合收割机企业,为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联合收割机制造的先驱、中国联合收割机的标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老企业、老工艺、老设备、老技术,一个个“老”字让四平农机备尝艰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四平农机“不服老”却又善出新,以建设国家新型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依托嫁接改造重组、研发技术创新,培育成长型企业,制约发展的层层桎梏应声而开,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平市现有农业机械生产企业20余户,全市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4户,年产值约20亿元。一批以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收割脱粒机械、烘干机械、秸秆整拾机械等产品为主的中小农机生产制造企业,慢慢地发展起来,已经具备了年产耕、整系列农机3000台、年产免耕播种系列农机10000台、年产秸秆捡拾打捆农机5000台和大型联合收割机3000台的生产能力。
在政策、技术、人才等多重红利的刺激下,以吉林康达农机、顺邦农机、龙业机械、隆发机械、吉林东风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打产品的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形成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产业链条。产品在省内乃至全国市场占有主体地位,部分产品出口到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真正的完成了走出国门。
蓝色的街牌、蓝色的路标、蓝色的厂房和车间,曾经的四平联合收割机厂,如今已是吉林省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与海银集团的嫁接改造,投入大量技改资金,已成为国家级农机产业公共研发技术平台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生产的东风联合收割机、艾伦凯特大马力拖拉机、东风播种机、东风免耕机4大系列、15个品种的产品,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远销东南亚、欧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吉林省机械加工种类最全、加工能力最强、焊接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
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现代化农机装备制造,生产的秸秆自动捡拾打捆机荣获多项国家专利,打破了国外高端打捆机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2017年吉林省绿色制造首台(套)产品专项奖励和保险补贴,2020年实现产值4亿元,增幅达125%,带动了整个产业提升。
四平市龙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产品涵盖整地机、灭茬机、玉米脱粒机、青贮收割机、打捆机等多个品种,秸秆饲料打捆机(人工套袋)、大圆打捆机、小圆包打捆机年销量突破450台,实现年出售的收益4800万元。
四平市隆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灭茬机、耕地机、玉米脱粒机、深松机、打捆机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吉林大学产学研基地,是吉林省农机研究院的紧密型合作单位。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黑土地的“最初印象”,但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面对“黑土地保护”这一世界课题,四平历经十年打磨,淬炼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四平方案”。这其中,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免耕机居功至伟。
“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秸秆还田,为实现秸秆覆盖还田大面积推开,免耕播种机成为不可或缺的充分必要条件。进口的免耕播种机在我国并不鲜见,大型农场都有它的身影,但动辄三五十万元的洋玩意儿,一般农户不敢照量。为破解这一难题,梨树的几位“土专家”外出学习,攻“他山之玉”,经过一遍遍地反复试验研磨,在不断“试错纠错”中,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诞生了。
随即,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上线”生产免耕播种机,性能逐步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广受市场追捧,销售量逐年增加,被农民誉为“宝贝”。他们说,“这玩意儿可太好了,在铺满秸秆的地里,一次性地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走一趟就完活儿!”至此,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梨树模式”成功实现了配套。
四平农机产业踏上了差异化发展道路。以吉林康达为引领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产品,长期占据东北市场领头羊,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中科院保护性耕作研究示范基地,也是我国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研发、制造、推广的发源地。“康达”牌系列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整地机,全面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具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领先水平,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已大范围的应用于东北、西北、华北等急需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区域,以及粮食主产区,完全满足多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免耕播种和深松整地的技术需求,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激发的“蝴蝶效应”日渐明显:四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末,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3%。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四平将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农业机械化的协同创新,推动农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农机制造产业新城,力争树起中国农业机械领域的“一面旗帜”。
行百里者半九十。四平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还存在着生产制造工艺落后、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机作业配套服务薄弱、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和企业融资艰难、竞争力不强等诸多亟待破解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发展的关卡也正是破题的锁钥。作为吉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机产业发展地区,四平以推动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挖掘域内农机产业资源优势,推动四平农机产业提档升级,重塑农机制造产业新城,提升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农机产能建设,为2025年完成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的战略任务保驾护航。
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四平市农机产业发展规划》《四平市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和《四平市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扶持政策》,为农机产业发展落子布局——
以推动黑土地保护战略为核心,产业空间分布采取产业集聚核心区、产业功能拓展区和示范引领发展区“三区建设”布局,重点开展两个基地(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示范基地和农机智能制造基地)和两个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具体实施“八大行动”,即产业布局优化、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集聚、全产业链发展、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农机服务培育、农机人才培养和黑土地示范推广。
确立了发展原则:结构优化,集群发展;创新驱动,服务增值;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市场主导,政策引导。
明确了发展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3个阶段,分别至2025年、2030年和2035年。
提出了存量提升,增量聚集;创新引领,服务升级;政策发力,持续投入;全面开放,加大招商。
强调了重点任务:围绕“四大任务”建设,做好一个示范基地——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示范引领基地;做强一个产业基地——农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做精一个科研平台——农机科研创新平台;做优一个服务平台——农机综合服务产业平台。
制定了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包括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明确地方政府责任、推进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全产业链的形成;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包括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农业创新资源,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人才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包括明确招商目标、模式、途径,制定有效价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