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这个春天,江苏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智慧农业展现春耕新画卷。 春耕时节,盱眙县鲍集镇永润农场,田野里不见农机手,只有一辆无人驾驶农机平稳前行,实施旋耕等作业。 “今年春耕期间,江苏北斗联合盱眙县农机推广站打造示范无人农场,用智慧农机协助播种、开沟、覆膜、起垄等各种农业作业。”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涛介绍,规划好路线后,农机就能依规定的速度无人驾驶,轨迹跟踪平均误差在2.5厘米之内。相比传统农机,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运用无人农机的基地实现了亩均减药20%、减肥10%以上。 自2020年“入局”无人农机,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农机已经实现地头转弯、高精度直行、自主抬升和下落机具等复杂操作,覆盖粮食的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目前,北斗农机已在张家港、南京、盱眙、盐城建立4个无人农场示范应用基地,驾驶员从单调重复、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手机远程作业监管,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延长了作业时间,而且降低了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成本。 目前,江苏北斗农机已应用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累计监管作业面积数十亿亩。在江苏北斗农机与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合作成立的六合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平台上,全区有超过1000台套具备智能终端的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农机。平台还拓展在线发布需求、承接业务等功能,在生产主体、农机手、服务主体之间架起桥梁,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农机手找不到农活”“农活找不到农机”的局面。 小型田园管理机、自走式螺旋施肥机、单人修剪机、植保无人机等多环节茶园机械化设备在工人操作下有条不紊地在茶园里穿梭,3月25日,2023年南京市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茶叶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技术协同推广)在南京市高淳区召开春茶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装备示范推广现场会。单人修剪机由于其轻便性和灵活性,成为作业人员的“另一条手臂”,作业效率达0.75亩/时。手扶式茶园螺旋施肥机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覆土,作业效率约为0.5亩-1.5亩/时,相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10倍。田间伫立的太阳能杀虫灯可自主作业诱杀园中害虫,实现物理防治。雅润茶业总经理魏爱华介绍,引入机械化设备后,茶园耕作、施肥、修剪等环节的作业质量与效率是人工的10至20倍,成本减少了50%以上。“茶园机械化技术装备可有效改善当前工作模式,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做到节本增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宋卫东研究员说。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朱亚楠表示,“我们以示范基地和示范点为载体构建应用场景,集成示范推广有关技术,以茶园生产管理需求为导向,推进茶园主体和作业装备的功能性优化,促进茶产业稳步发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肥沃试验田是国家果树种质桃草莓圃所在地。3月25日一早,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鲜食桃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沈志军骑着电动车到试验田开展田间管理。 春雨后的田地湿软,换上胶鞋,沈志军翻开桃树的叶子查看蚜虫危害情况。“初春时节,蚜虫爱躲在桃叶后面吸取果实的汁液,如果不及时去除,结果时桃子表皮有斑点,影响卖相!”沈志军介绍,他查看的桃树是其团队正在研发的新品种——早醒1号。 “顾名思义,‘早醒’就是开花较早,坐果也较早,其特点在于需冷量很低。”沈志军进一步解释说,低需冷量是指桃树对冬季低温积累的时间较短。“高需冷量桃树品种需要积累足够的低温时间才能正常开花结果,国家号召果树要上山上坡,我国南方的丘陵山坡地较多,但温度比较高,这就需要培育低需冷量的桃树品种。”沈志军表示,目前早醒1号已确定进入品种权现场实审阶段,未来将满足云南、广西等地对桃树的需求。 在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农户王立祥坐在控制大厅看着屏幕。土壤湿度、空气温度、未来降水……一排排数据闪耀,王立祥用键盘精准控制着农田的“营养套餐”。 “现在我们不再单纯‘靠天吃饭’,农田水肥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超前预知,灌溉施肥都很有数!”王立祥笑言,这一切得益于一体式智慧泵站灌溉系统。“以前农户们往往依靠土壤湿度、植物长势、天气等决定灌多少水、何时灌水,施肥时也不懂得控制施肥量。运用泵站灌溉系统后,大家仿佛有了种植‘智囊团’。”扬州大学现代农村水利研究院院长程吉林说。 早在十几年前,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一体机柜泵房、集创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智慧灌溉平台等智能灌溉系统。“技术在发展,产品也要迭代更新!”扬州大学水利学院一体式智慧泵站灌溉系统项目负责人孙晓曼表示。 记者现场看到,田里放置着不少“小插件”,里面伸出的电线埋入地里。“这就是农田灌溉的‘千里眼’!”孙晓曼说,各类传感器可感知不同数据,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和作物需水量等关键指标。“我们可为每一块田乃至每一片作物提供私人订制服务。系统能够监测小麦的叶片颜色、大小、纹理乃至植株的高度、倾斜度,提供最佳施肥方案。” “传感器只是用来采集数据,技术核心在于利用智慧控制终端对采集到的大数据做多元化的分析与决策。”扬州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副教授程浩淼补充道。他打开手机,给记者展示一张张图表:“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会交由控制后台智能决策,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来做精准数据调控,最终根据农作物阶段、土壤特质和未来气象等大数据建立实时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实时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从天上地下全过程动态反馈、修正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